中南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53574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简介及师资队伍、各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4 10:2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若斯 于 2012-4-14 10:26 编辑

学院简介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4月,由原铁道校区经济管理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系、研究所以及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合并组建而成。

一、学科及专业

    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及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交通设备与信息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现有交通运输、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专业面覆盖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技术与管理、智能运输系统、高速机车车辆设计制造及应用、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智能测控与信息技术等领域。其中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也是湖南省重点学科。创新素质教育是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与湖南省发明协会联合建立的“湖南省高校创新素质教育基地”取得了丰硕成果,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二等奖、“首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竞赛成功”参赛奖、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近年来,学院连续被评为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师资结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实验条件优良,拥有自主研制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国内唯一的“列车空气动力性能及撞击模拟实验装置”。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1人,正、副教授49人,现有在籍学生1400余人。

三、主要研究机构、研究方向及成果

    学院拥有各具特色的研究所(中心)、基地十余个,其中研究所7个,实验基地3个,研究中心1个。


    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自主设计、全世界规模最大、国内唯一的“列车空气动力性能及撞击模拟实验装置”,被铁道部确定为我国列车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和新型列车车体研究基地。

    主要从事现代物流环境下货物运输组织理论与技术、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与信息系统、交通运输营运管理及系统优化、物流系统工程、物流技术与管理、智能运输与交通流理论、交通运输技术经济、机车车辆现代设计方法、养路机械设计与制造、列车多体耦合撞击动力学与安全车体、列车空气动力学与环境、列车脱轨分析理论与行车安全、列车控制与测试技术、列车撞击理论、流线型列车车体设计、制造和产业化技术、列车安全性监控与结构可靠度分析、机车车辆耐冲击吸能车体技术、机车车辆电传动与测控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技术发展。近几年来科研工作形势喜人,获得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科研项目资助,涌现出一批高水平高档次的科研大奖。

    1.学院获985创新平台一个,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6项,其中“86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合同经费二千多万元。

    2.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三十余项;获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四十多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500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一百多篇次 ,并有多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与德国Hannover大学、Siemens公司、丹麦技术大学、荷兰Twente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法国Alsthom公司、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乌克兰、比利时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学院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全社会广纳人才,热诚欢迎院士、博导、长江学者、跨世纪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等学科带头人及博士等学科骨干来学院工作,并将给予优厚待遇。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秉承“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学风,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交通运输工程教育科研事业创造新的辉煌。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0:27:07 | 只看该作者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交通运输(081201)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运输管理与经营方面的知识、具备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知识与能力结构、能从事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物流管理和现代物流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与信号工程、城市及交通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国际货物运输、货物运输组织技术、现代物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毕业生可在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城市轨道)、市政交通管理部门、商贸和物流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物流组织及营运管理与工程总体设计、规划等工作。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081209)

    本专业培养掌握交通设备、控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本领域内从事产品设计、制造、开发、研究、运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下设机车车辆工程、工程设备与控制、CAD/CAM、电力机车及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汽车工程等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现代图学、力学与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测控技术、控制工程基础、CAD/CAM、故障诊断学、机车车辆工程、信息化制造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等。具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设备与信息工程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毕业生可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设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运用、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
物流工程(081207)
    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物流学导论、采购理论与策略、运输与包装、国际市场营销、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规划与设计、仓储管理等。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
3#
发表于 2012-4-14 10:28:47 | 只看该作者
师资力量
一、教师名单:
1. 教授:(17人)      
陈治亚田红旗史  峰李夏苗潘迪夫罗意平刘国伟
符  卓杨  岳傅勤毅雷定猷江  南成耀荣梁习锋
  方晓平黄合来王璞
2. 副教授:(34人)
冯芬玲蒋琦玮夏伟怀郑国华张  健曾亚波秦 进
朱益红章易程陈建农周春华应立军周海浪黄长礼
周咏翎刘希玲姚加林王美云肖龙文谢楚农朱晓立
罗荣武叶峻青黎茂盛肖友刚 姚  松 高广军 杨振祥 
吴湘华邓连波 陈群 张得志 姚曙光 杨明智
3. 高级工程师:(7人)
杨振祥 李占株钟建国蔡鉴明  李轶平李素康 彭建华 
4. 讲师:(18人)
张云丽毛成辉许  平梁驾宇韩  锟钟  睦李  兵
言凯成付延冰刘堂红鲁寨军石  英陈 峰熊小慧
李雄兵 周 丹 杨志刚 黄 音 周文梁 陈维亚 刘 辉
谢素超
5. 助教:(0人)
        
二、博导名单:14人(排名不分先后)
陈治亚田红旗史  峰 杨  岳李夏苗 符  卓 罗意平
梁习锋雷定猷 刘国伟 付勤毅    黄合来 陈特放 谢如鹤
院外兼职博导:1人
刘友梅
三、硕导名单:37人(排名不分先后)
潘迪夫蔡鉴明周咏翎周春华应立军江  南姚加林
方晓平章易程周海浪张  健郑国华成耀荣钟建国
黄长礼冯芬玲夏伟怀黎茂盛谢楚农朱晓立叶峻青
肖龙文肖友刚蒋琦玮吴湘华姚 松杨振祥高广军
朱益红罗荣武邓连波秦 进陈 群王美云姚曙光
杨明智张得志[/td]
院外兼职导师: 11人
文振华王平安董龙云陈广程马明生黄由衡陈  谦
廖  耘田乃松周鹤林姬志洲
4#
发表于 2012-4-14 10:30:58 | 只看该作者
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经营和管理的工程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铁路、公路、港口、海洋、航道、机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与养护,机车、汽车、航舶及航空器运用工程,铁道、公路、水路、航空信息工程及控制,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规划、经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详细介绍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是现代社会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其中,水路运输又有海上运输和内河运输之分。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的经营和管理等。至于交通运输载运工具的设计制造,包括机车车辆、汽车、船舶、飞机等的设计制造,则另成专门领域。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因此,交通运输工程始终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现在“发展经济,交通设施先行”已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而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包括工程硕士的培养,则是国家建设的亟需。


  交通运输工程与建筑及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车辆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工程航天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特别随着载运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交通运输工程向着综合、立体、集约化方向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



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道路与铁路工程、机场工程、港口海岸及航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的设计、施工、检测、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各种工程现代设计施工的理论和方法,工程设计施工中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试验、分析、使用及维修技术,电子、信息及控制技术、通信工程、现代工程规划和管理,运行环境分析与保护,交通安全技术,计算机应用等



领域范围

    铁道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与养护,机车及车辆运用工程,铁路信息工程及控制,铁道运输规划、经营与管理等。


  道路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与养护,汽车运用工程,道路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规划、经营与管理等。


  港口、海岸工程及航道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与养护,船舶运用工程,水路信息工程及控制,水运规划、经营与管理等。


  机场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与养护,航空器运用工程,航空信息工程及控制,航空运输规划、经营与管理等。



课程设置基础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外语、高等工程数学、高等工程力学(水运工程含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等。

技术基础课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现代交通运输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化、电子技术、现代信号处理及现代控制理论、现代试验及检测技术、规划理论与现代化管理。

专业课

  铁路工程、道路工程、内河运输工程、机场工程、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水运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船舶运用工程、水运规划与管理等。

辅助课

  各种设备的价位与使用价值。上述课程可定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此外,还可以根据行业需求组合和增设其他课程。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

学位论文

    结合所在部门的实际进行研究工作,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论文。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某工程项目的子项目,必须有设计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计算书、完整的图纸等;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项目,必须有对原技术的评价、改造和革新方案的评述以及经济效果分析等;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法的研制与开发,必须有研制与开发所要求的全部技术资料及分析,尤其是试验资料等;可以是营运、管理成果,必须给出新的管理营运理论体系及效果分析等。


  论文工作一般应包括选题、调研、开题、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

5#
发表于 2012-4-14 10:31:36 | 只看该作者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湖南省重点学科)

中南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简介

1.   学科基本情况:

       学科名称: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学科代码:082304

       单位名称:中南大学

       单位代码:10533

       所属学科门类:工学

       所属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一级学科代码:0823

2.   历史沿革与现状

       中南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源自于原长沙铁道学院1953年建立的铁道运输系,1956年获准培养硕士研究生,1995年经国家批准恢复招收研究生,2000获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目前拥有“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安全与环境”985科技创新平台,“轨道交通安全关键技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湖南省教学团队,“全国专业人才先进集体”。

       本学科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跨)世纪人才3人,湖南省光召奖1人、优秀专家1人、“1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4人。

       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奖20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3.   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紧密结合国家及湖南省轨道交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以下4个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a.列车多体耦合撞击动力学

b.列车空气动力学

c.列车运行控制与测试技术

d.轨道交通车辆CAD集成技术

1)    列车多体耦合撞击动力学

       列车碰撞是轨道交通特有的强非线性多体耦合撞击问题,碰撞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为乘员提供碰撞时的被动安全保护,是当今世界铁路客车发展的方向。本学科点开辟了国内“列车撞击动力学”新领域研究,构建了从理论分析、列车多体耦合撞击模拟、吸能部件计算与试验、车体结构撞击计算、车辆脱轨倾覆到碰撞事故再现的列车多体耦合撞击动力学研究体系;建立一套为乘员提供安全保护的耐冲击吸能车体设计方法和列车碰撞安全评判准则,实现我国耐冲击吸能车体制造“零”的突破。目前是国内唯一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的单位,成为铁道部“列车撞击动力学及安全车体”研究与试验基地。成果“铁路客运列车耐冲击吸能车体”2005年获授权发明专利。

       自主研建成功国内地面交通行业唯一能实时测定冲击力的车辆部件实物碰撞试验系统,包含该系统在内的成果“高速列车气动特性,撞击安全动模型试验系统及应用”,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201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完成了出口客车和国产城轨客运列车的吸能结构设计,共出口伊朗等6个国家客车278辆、动车组24列;共生产国产城市轨道吸能结构车辆1334辆,应用于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地铁。

       开发列车碰撞事故再现技术。研发分析车辆结构弹性变形和塑性大变形状态的“列车纵向碰撞规律模拟及事故再现软件”,成功用于驼峰调车作业连挂速度的确定;解决了长大货物列车紧急制动导致车辆脱轨、列车碰撞等重大事故再现及原因分析的难题。为新型吸能列车研制及碰撞事故的后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将进一步研究适用于我国的铁路干线吸能车体结构及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

2)    列车空气动力学

       列车空气动力学是发展轮轨和磁浮高速的关键基础科学。本学科点开辟了国内新领域“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包括高速轮轨列车低速流和高速磁浮列车亚音速流两个方面。构建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风洞试验、动模型试验到现场在线实车试验的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体系,解决了列车高速交会瞬态压力冲击、过隧道压力剧变、列车风影响等轨道交通特有的严重危及行车安全、降低旅客舒适度和影响周围环境的列车空气动力问题。建立列车空气动力行车安全评估方法,完成了我国既有铁路干线6次提速及新型国产和进出口客货列车的空气动力行车安全评估,成为铁道部“列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与试验基地,是铁道部唯一承担我国列车空气动力行车安全评估的单位。“既有线提速200~250km/h技术研究试验与应用”2007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铁路提速空气动力行车安全”2007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轮轨、磁浮列车交会与行车安全研究”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研究建立的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关系式,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列车空气动力学》专著,在国内空气动力学领域形成了“列车空气动力学”新的科学领域。

       自主研建世界上规模最大、国内唯一的“模拟列车-隧道-路轨相对运动的列车空气动力特性动模型试验系统”,解决了风洞试验不能模拟车-隧-路之间相对运动的难题。研究成果“高速列车气动特性,撞击安全动模型试验系统及应用”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列车交会压力波研究与应用”200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开展大风危害青藏铁路行车安全机理研究。青藏高原不仅大风期长并常发生难以掌控的局部区域气候突变,再加上线路建有大量的高路堤、高架桥,更加剧了大风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本学科点对运行于该线路各种路况的各型车辆、在强侧风环境下风-车-路耦合空气流动的机理及列车空气动力特性开展了研究,得到大风环境下各种列车在不同路况下的安全运行速度限值。研究结果除用于青藏铁路外,已推广用于兰新铁路。成果“青藏铁路恶劣风环境下行车安全基础研究与监测预警系统”2008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研建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系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建成功世界上最长(辖域1120km)、车型及路况最复杂、能实时要求各种客、货列车按对应风速安全速度限值运行的“高原铁路长大风区大风监测预警行车安全指挥系统”。成果纳入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铁路工程”(单位排名第11、个人排名第47)。

       将进一步研究速度350km/h以上轮轨列车空气动力问题;东部沿海地区高速客运专线大风以及西部地区沙尘暴影响行车安全问题。

3)    列车运行控制与测试技术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在列车运行安全状态监测方面,本学科点主持完成了“SS8型电力机车在线检测、实时诊断系统”、863项目“列车安全状态监测及故障预警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列车通信网络的高速列车故障诊断系统研究”等课题,出版了《列车故障在线诊断技术及应用》专著。在列车与部件性能诊断方面,主持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在线实车空气动力检测系统,成为铁道部唯一主持列车空气动力性能检测及行车安全评估的单位;成功研制了机车逻辑单元(LCU),在国内外首现了干线电力机车系统的无触点化,首次实现了电力机车电器控制系统的可编程控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2001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控制装置已批量应用在SS9、SS7D等多种型号电力机车和DDJ1高速动车上;主持研建的“电力机车称重调簧试验装置”、“客车空调机组性能移动式检测装置”等设施,已广泛应用于电力机车、车辆生产及运用部门。其中“微机控制的电力机车主整流器均压均流试验台”获200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我国车载监测目前仅在机车、高速动车组上得到实现,而其它车辆特别是货车由于缺乏电源,依靠地面设置的监测点,不能跟踪列车运行全过程。对此,本学科点正在开展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列车状态监测的研究,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铁路货运车辆危险状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车载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列车运行安全信息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具有能量采集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研究”,以期实现在各种列车上均能设置车载检测系统。

4)    轨道交通车辆CAD集成技术

       创建从列车空气动力分析到流线型外形、结构优化和工程设计、板梁数控加工、组焊一体化的流线型列车研制方法,完成了所有国产流线型列车外形与结构工程设计,使我国机车车辆民族工业在车体设计制造方面实现了技术跨越。“列车空气动力性能研究及外形结构设计方法”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4.   人才培养

       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作风。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本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

       招收本科生共903人,毕业580人,培养质量高,获国际奖1项,国家奖40项(其中特等奖2项),省部级奖10项,获发明专利6项,社会反映好,就业率长期位于96%以上。本科教学中承担“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7项。

       招收博、硕士研究生150人,授学位103人,其中省级以上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共2篇,全部论文抽检无不合格者,优良率高。

       先后选派14名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引进博士后1名,原学科梯队成员中,有9人新获博士学位。团队新增教授7名,副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3名。

       注重教学研究创新及培养模式改革,本科教学加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编写“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湖南省教改课题7项(包括省重点教改课题1项),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学团队获湖南省“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称号。

5.   科学研究

       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共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科研到账经费超过11740.5万元。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12项,其中一等奖4项,“茅以升铁路教育专项奖” 2项。

       出版专著和教材共5本,发表学术论文43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8篇。

       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科研成果转化效益突出,其中“铁路大风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已应用于青藏铁路,为预防青藏铁路大风危及行车安全提供了有利保障;“吸能安全客运列车”技术已应用于我国出口和国产的全部城轨吸能客运列车。科研成果转让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万元。

       主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Tri-University Research Workshop on Advanced Engineering”2次,另外还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6次。

6.   支撑条件

       以“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平台开展学科建设,建成国内唯一、国际先进的“列车空气动力学与环境”研发平台。

       学科建设经费共计22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257万元,教育厅投入41万元,学校配套164万元,自筹经费738万元。购置的各类资源进行了有效管理和标注,使用率高,学科网站内容全面且更新及时,大型仪器设备全部上网共享。

7.   学科管理

       各类经费到账及时。支出的2200万元建设经费中,用于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的经费1737万元(78.9%),其中PC硬件购置145.78万元(6.6%),学科梯队建设经费为114万元(5.2%),用于科学研究273万元(12.4%),用于学术交流76万元(3.5%),均符合《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建设项目任务书》中的所有任务全部得到高质量的完成。

8.   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青藏铁路极端恶劣风环境下列车行车安全指挥系统

       主要完成人为田红旗、梁习峰、潘迪夫等。依托于“青藏铁路大风影响行车安全评估及预警机制”等项目,构建适应青藏铁路恶劣环境与特殊运行模式要求的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网络体系,实现了我国铁路应对恶劣气象灾害能力的重大技术突破。自通车使用至今,该系统已指挥线路上列车停轮28次、限速385次,为预防大风危及行车安全提供了有利保障。已推广应用于兰新、南疆铁路挡风墙设计、高速列车降低风载荷的气动外形优化。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核心部分,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11)。

(2)列车空气动力特性动模型试验系统

       主要完成人为田红旗、梁习峰、许平等。依托于“动车组引进技术消化再吸收”等4项项目,自主研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国内唯一的“列车空气动力特性动模型试验系统”,开发了列车空气动力学现场在线实车试验技术。可以进行既有铁路提速、高速铁路和磁浮列车的全部空气动力学行车安全评估,为我国既有铁路规模开行140km/h~250km/h列车,京津、武广等客运专线运营350km/h及以上高速列车,提供了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安全保障。相关项目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6#
发表于 2012-4-14 10:32:08 | 只看该作者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湖南省重点学科)

    一、学科概况

  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从而形成了现代的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它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起着纽带作用。交通运输既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又是保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联系的沟通手段。因此,交通运输业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基本的运输方式。

  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这五种运输方式各有其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各有其适用的范围。但在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中,这五种运输方式是相互协调、竞争和制约的,因此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协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交叉,提高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具有交通优势学科的国家重点大学,本学科点紧密围绕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系统运作和技术管理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是本学科点的特色。一贯重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结合学科前沿理论解决交通运输领域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工作,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独立工作能力。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形成了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具有奉献精神的力量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本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宏观决策

  2.客货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方法

  3.交通运输决策支持系统

  4.交通运输信息和控制技术

  5.交通运输供给与需求理论

  6.交通运输规划与站场设计

  7.智能交通系统(ITS)

  三、从业领域

  主要从业领域为:国家和省市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工矿企业、内外贸公司以及物流部门、高等学校。

  四、主要相关学科

  系统工程、管理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计算机应用、运载工具、经济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南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4-28 04:27 , Processed in 0.0413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